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页

第四百一二节 老案子(1/2)

廖秋打断他的话:“这事儿很复杂,有好几起都是多年的老案子……这样吧,你现在忙不忙?”

虎平涛连忙回答:“还行。

现在所里人多,暂时没什么事儿。”

“我在分局经侦队老石这里。”廖秋道:“石宏伟,经侦队队长,上次吃饭旳时候你见过。”

虎平涛说:“我记得石哥。

他人挺不错的。”

廖秋继续道:“你把手上的工作安排一下,现在来经侦队,我们等着你。”

虎平涛点点头:“行,那我尽快赶过去。”

……

半小时候,虎平涛走进分局经侦队办公室,看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廖秋,还有他旁边的石宏伟。

三人约着走出办公室,进了旁边的小会议室。

廖秋手里抱着厚厚一大摞资料,他摆在茶几上,推给正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的虎平涛:“喏,打完电话我就把这些资料给你找出来。

所有这些都是溪西村案子,起因都是为了钱,还有高利贷。”

虎平涛被这句话吓住了————眼前的案件卷宗高达一米多,别说是仔细看了,就算是随便翻翻,至少也要一、两个钟头。

他连忙在椅子上坐下,好奇地问:“廖哥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”

不等廖秋说话,石宏伟端着一杯热茶摆在虎平涛面前,笑道:“先喝着,不急,咱们慢慢聊。”

虎平涛接过茶杯,抬头看着石宏伟,疑惑地问:“石哥,听您这话的意思,溪西村那边的事情您早就知道了?”

石宏伟笑着抬手指着廖秋道:“老廖,耳原路那边以前你是所长,小虎来的晚,还是你给他介绍一下情况吧!”

廖秋也不矫情,他拿起摆在最上面的一个牛皮纸卷宗,解开系绳,拿出装在里面的文件,递给虎平涛,认真地说:“沪城陆家嘴那个地方,你应该知道吧?”

虎平涛怔住了。

这问题明显与溪西村王家父子那案子无关。

犹豫片刻,他点了下头:“知道。”

廖秋似乎是渴了,端起茶杯连灌了好几口,用手背擦抹着嘴角,继续道:“陆家嘴改造是很成功的,也对其它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刺激。

无论旧城改造,还是城市化经营,提供了很好的思路,以及榜样。”

“咱们省城的很多动迁项目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。

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跟风,其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。

尤其是拆迁规模和后来的居民安置,以及地皮使用和发卖等方面,都有着令人诟病的差异。”

“小冲村刚好夹在汽车老客运站和公交公司之间,还有轧钢厂的材料区,都在那一带。

省里零五年下了文件,市里以此为试点,第二年,也就是零六年启动了拆迁项目,所有单位全部迁走,对那里进行重新规划,成为二环乃至三环的重要枢纽。”

“客运站和公交公司是第一批迁走的单位。

政府各自给了他们一块地,客运站划到三环东部枢纽,公交公司划在北边,连着维修车间、仓库、停车场,还额外给了一块地皮,让他们内部集资建房,解决职工住宿问题。”

“轧钢厂全面改制,除了少数废弃装备无法拆解的旧厂房交给相关企业进行改造,转化成主题公园,其余的地块全部推平,用作房地产项目。”

“小冲村的位置很特殊,也是市里的重要试点,所以在二环外另给了一块地,由开发商牵头,按照量定的面积建设回迁房。

除此之外,每家每户还按照当时的政策,分别补偿了很高的拆迁款。”

“这么说吧!

当时小冲村全村一百二十七户人,每家除了量定面积的回迁房,还得到了不少于十万块的补偿款。”

“你想想,这可是零六年的十万块啊!

我那时候刚从警校毕业,才入职,月工资也才八百来块钱。

后来转正,好不容易才拿到一千多。”

虎平涛对此深有感触:“是啊!

在零六年,这的确是一大笔钱,足够买套很不错的房子了。”

廖秋淡淡地笑了一下:“小冲村的村民不缺房子。

当时的房价没有现在这么高,很多村民都选择只要半数量定面积的回迁房,多余的部分就以货币形式补足。

这么一来,村里很多人都拿到了三倍以上的赔偿。

也就是一套七十平米的回迁房,外加三十万左右的补偿款。”

“口袋里钱多了,人的想法也就变了。

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干活的念头没了,整天就想着如何花钱,找乐子,好好慰劳自己,花天酒地。”

“小冲村当时的整个气氛都很浮躁。

尤其是搬迁以后,按照村里的规矩,乔迁新居是件大事,所以家家户户大摆筵席,闹腾了一个多星期,搞得乌烟瘴气。”

“当时我在耳原路派出所当户籍警,我是亲眼看着他们每家每户买鞭炮。

刚开始是一万响的,后来变成五万,再后来是十万……反正就是攀比,你家炸的多,我家炸得更多。

光是鞭炮还不够,还买来成箱的“升高”,做了个特制的木头卡子。

在地上摆开有五米长,打上槽眼,把“升高”斜插进去,一次就几十上百个,单独用药线串起来,跟着鞭炮一块儿点火,这边炸,那边响,搞得比过年还热闹。”

“村里开席,讲究的是随来随吃。

可大家伙都搬了新房,家家都一样,流水席就没意思了。

也不知道究竟是谁起的头,去商场里订了很多礼盒,每家送一个。

刚开始的时候礼物还只是水果和糕点,后来就变成了烟酒,而且档次越来越高。”

虎平涛听得直摇头:“就为了显摆?

觉得口袋里有钱?”

廖秋叹了口气:“老话说得好,人狂有祸啊!

小冲村的村民这种搞法,很快引起了外人的注意。”

“全村搬迁后的第三天,小区附近的很多空房被租了,开起了茶室和麻将馆。”

“人家直接盯上了他们口袋里的钞票。

虽然咱们国家法律没有禁止打麻将,可谁都明白打麻将肯定有输赢。

如果换了我是麻将馆的经营者,肯定高兴附近有人每天都来光顾生意啊!”

“麻将馆和茶室收益来源于每个场次的抽成。

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合法经营。

可如果被有心人盯上,那就不一样了。”

这话虎平涛一听就明白了:“廖哥,你是说,当时小冲村那边有人经营地下赌场?”

廖秋点点头:“主要是推牌九和捞腌菜。

底注都是一百,一个晚上输赢就在好几万,多的时候十几万。

有时候想想,我觉得这帮人真的很混,那可是零六年啊!

你用这些钱随便做点儿什么不香吗?

只要愿意投资,基本上都能赚钱。

可那些村民宁愿把钱扔在赌桌上,也没人愿意做点儿什么。”

“赌博肯定是要瞒着警察的。

白天不玩,晚上才像夜猫子那样悄悄溜出来。

当时派出所的警力不足,也不像现在这样能招聘辅警。

辖区面积大,不可能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,所以小冲村那边的问题被忽略了……直到后来,闹出了人命。”

说着,廖秋指了一下摆在桌上的卷宗:“往下数第四份。

一家三口,当爹的是个老实人,偏偏他老婆喜欢打麻将,平时在村子里名声也不好,招惹是非,据说还跟好几个男的有染……虽然是风言风语,但村里的人平时不会乱嚼舌头,尤其是涉及男女方面。”

“那女的经常出入地下赌场,据说还与看场子俩男的搞在一块儿。

后来她推牌九输了二十几万,想要翻本,就瞒着她丈夫,把家里的房本偷出来,抵押给高利贷,借了一笔款子。”

“她那天晚上玩的是一把定输赢,还专门为此切了一根手指。

这是以前黑道上的规矩:无论摇骰子、牌九、梭哈还是扎金花,只要赌注超过十万块钱,想要翻本的那一方,除了必须拿出足够的赌金,还得当着所有人的面,切根手指头下来,摆在桌子上,这叫血镇。”

虎平涛还是头一次听说这种事,惊讶地问:“输钱的想要扳本,这很正常。

可为什么要切手指?”

石宏伟在旁边一直听着,插话进来解释:“这是建国以前的做法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页
EN